发布时间:2025-01-19 19:32:27 点击量:
眉县印刷厂
位于眉县城关镇。其前身为眉县印刷生产合作社,1958年与眉县粮食局机米车间合并,同年9月并入周至县印刷厂。1961年8月恢复眉县建制后搬回,重建眉县电池印刷厂,1964年撤销电池车间,易为今名。1985年有职工86人,固定资产原值40.2万元,大中型设备34台,动力机械总能力133千瓦,占地面积3775平方米,建筑面积2943平方米,国家累计投资42.6万元。
眉县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宝鸡市下辖县,地处宝鸡市东南部,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。东接周至县,西邻岐山县。眉县辖7个镇,1个街道,总面积863平方千米。截至2022年,眉县常住人口27.63万人,城镇化率41.21%。韩漫
眉县建县以来,曾有过武功、邰县、郿等县名。[2]郿县“郿”字源于《诗经·大雅·崧高》:“申伯信迈,王饯于郿”的记载,据说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(前350),但孝公时一次设的41县中无“郿”县。然《史纪》“秦昭王时大将白起为郿人”之记,则证明在郿地置县。
秦代郿县一度改为荣县,不久省荣复郿。蒙古灭金(1234),改郿县为郿州。元至元元年(1264)复改郿州为郿县。1958年12月,郿县并入周至县,复于1961年9月恢复郿县建制。1964年因简化字的缘由,才将郿县改为眉县。
历史沿革
先秦至南北朝时期
旧石器时代,今眉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。马家镇杨家村多次出土的铜鼎、编钟、陶瓷酒器,说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悠久,遍及全县的32处原始社会仰韶和龙山文化遗址,证实远古人类在此活动的足迹。
夏商时期,眉县渭水南的地区为微国,渭水北属邰国(系炎帝之后,姜姓所封)。[2]商武乙三年(公元前1088年),商王将岐邑赏赐给周,鄢邑属周国地。
西周时,微地为陆浑戎(允姓之戎);渭水北,东属邰国,西为郦邑;渭水南,至春秋时,仍为陆浑戎。公元前794年,秦庄公在此筑邑,因地形似眉而取名“郿邑”。东汉末年董卓在境内筑郿坞城堡,故后世往往又用郿坞代指今眉县。
眉县建置始于战国,秦孝公十二年(公元前350年)于今城关镇东渭河南设武功县。
秦灭六国,实行郡县制,于今眉县渭北设郿县,渭水南仍为武功县,故旧志云“武功太白,去天三百”。
西汉因之,渭水南仍为武功县。新莽元始五年(5年),以武功县为安汉公采地,改名日汉光邑,渭水南依旧。东汉初年(25年),撤武功县徙至渭北今杨凌地。[13]永平八年(65年),于渭水北之故邰城(今杨凌区杜家坡和扶风县揉谷乡法禧村、疙瘩庙一带)复设武功县。献帝中平元年(189年),改汉光邑为安汉县。
西晋太康八年(287年)今眉地称秦国,后复为郿县,西晋亡于汉(前赵),今眉地号曰郿城。
北魏太平真君六年(445年),改为平阳县。西魏大统四年(538年),改为郿城县、温汤县,属岐州武都郡。
北周保定元年(561年)于境内东南设温汤县,天和元年(566年)于县境西南之斜城置云州,建德三年(574年)撤消郿城县、温汤县,并入周城县。
隋唐至宋元时期
隋开皇九年(589年),置乡正里长。五百户为乡,百户为里。开皇十八年(598年),文帝在郦县修建安仁宫。[2]大业二年(606年)改渭滨曰郿县。[13]大业十三年(617年),天下大乱,丘和与丘师利、丘行恭父子聚众万人保郦城,人多依附,群敌不敢窥郦境,并投奔在鄂县起义的阳平公主(李渊之女)。[2]义宁二年(618年),于郿县东部今青化设凤泉县,又在其境内设郿城郡,先后属扶风郡、州管辖。
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郿城郡为郇州,三年(620年)州废[14],并将郿县城迁于今县城址。[13]显庆三年(658年),朝廷为玄奘法师在长安城和郦县西南(令齐镇下西铭)建西铭寺。孙思邈多次来此寺与宣律法师会晤。大历五年(770年),山南西道节度使李抱玉徙镇周至,辖郦、鄂、宝、虢、周等县。乾符五年(878年)二月五日,起义军领袖黄巢建“大齐”于长安。唐僖宗李俨经斜谷道逃往四川,过郦境时受到鄙人的严重袭击。
后唐同光二年(924年),属后唐,辖区约为今眉县地和岐山县渭水以南地区。历后晋、后汉、后周,其辖区均未变。
北宋景祐三年(1037年)正月,翰林承旨,评定三等国,郿城属小国。[14]熙宁三年(1070年),张载辞朝,回到横渠镇试行“井田制”。熙宁十年(1077年),张载二次辞朝,归里途中,谢世于临潼馆驿,运回葬于郦县横渠镇南之大振谷西侧迷狐岭父墓之侧。
金天会十一年(1133年)二月,金将从斜谷入侵汉南。南宋皇统三年(1143年),筑斜峪关民堰,引水至郦县城,灌田。大定十四年,南宋淳熙元年(1174年)封张载为郦伯。
蒙古于1234年灭金,辖郿县。
郿州在元初,先属平凉府,至元中,废州为县,属安西路。[14]元初世祖至元十六年(1279年),升郧县为郦州,于东部设柿林县。顺帝至元元年(1335年),复改郦州为郦县,并废柿林县,其地复归郦县。
明清时期
明代眉县地区属陕西布政使司关西道凤翔府辖。[22]明永乐十三年(1415年),修筑郦县城墙。成化十二年(1476年),陕西参政谢绶在郦县等地修成通济渠。嘉靖四年(1525年),乾州人樊仲、杨朴起义,攻州城不克,渡渭水占郦县,屯兵铁炉庵,动员矿场守兵参加,五六日失败。万历三年(1575年),宜君回民数千人起义,南下入邱县太白山中,被都司毛某和观察崔秀裳镇压。崇祯五年(1632年),义军四起,有一支约一千余人的起义军,流动于本县南山一带长达年余。崇祯七年(1634年)冬,起义军领袖隋山虎、混世王等率部到郦县城、青化等处活动。崇祯十年(1637年),李白成、过天星等义军经郦县至宝鸡败明军。
大顺永昌二年(1645年)二月,本县官民降清。十二月农民起义军复占郦县。
清代眉县地区属陕西省凤翔府辖。顺治三年(1646年)一月三十一日,贺珍部攻破郦县。杀县令宋永誉、典史傅弼等。嘉庆二年(1797年)十二月,王聪儿(女)领导的白莲教起义军李全部,从斜谷出入郦(三年复至)。同治元年(1862年)八月云南李永和、兰大顺义军第四路郭均福3000余人,攻长安失利,西折入郦。九月中旬郭在高店战败西撤。
中华民国时期
民国元年(1912年)县署改称县行政公署,知县改称县知事。秦陇复汉军第一镇统制(相当于师长)张云山,亲赴盛产鸦片的兴、郦等县召集民众贯彻落实军政府禁种鸦片的命令。
民国2年(1913年),眉县属关中道。
民国13年(1924年)红检会褒钟离坪聚众起义,攻县城,战军阕,对达拳年。先吴薪瓣派美扶汉审入关,接防宝、郦、周、鄂等县,顾新鼎继之驻郦。
民国16年(1927年)4月,县农民协会成立,汤翰如任主任,在横渠张载祠办农民讲习所,严协和、薛桢荣任教员。时全县8个保甲局84个村,均成立了农民协会,会员达到1200余名。
北伐后,国民政府成立于南京,重新划定全国区划,民国17年(1928年)通令取消道治,定为省县两级制,陕西省领92县,郿县即其一。
民国22年(1933年)春,槐芽农民拿着各种农具向当地政府“交农”抗粮抗款。夏,于右任、邵力子、芬次尔、白超然等,从营头登太白山游览考察。国民党郦县党务筹备办事处设立,负责人张易行。
民国27年(1938年),于省县间设督察专员公署,眉县属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之一。
1949年5月,郿县人民政府成立,隶属于宝鸡分区。1949年7月郿县解放,亦称郿县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
1950年属陕西省宝鸡专员公署。10月改属宝鸡专区。
1955年秋,在马家镇杨家村出土稀世珍宝“金马驹”。它的前胸刻有铭文百余字,据专家考释,认为是西周的一种高级酒具,此物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1956年2月,专署撤消,属省管辖。
1958年12月1日,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调整市县规模的通知,郿县被撤销建置并入周至县。
1961年9月,周郿分县,依据国务院《汉字简化方案》通知精神,将“郿”字改为“眉”字,至今称眉县。清代郿县属凤翔府辖地,民国初属关中道,不久重新划定全国区划,取消道治,郿县为省辖92县之一。
1979年3月,隶属宝鸡地区。
1980年6月,隶属宝鸡市。至今仍为宝鸡市辖县区之一。